文章要“三成” 关键是“成用”

发布时间:2016-10-26 15:22 来源:徐强

1996年我到政协机关工作以来,一直做文字工作。在实践中有一些难忘的记忆。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刚工作时,一位老领导对我讲的话,他说,文章要“三成”,即“成形、成熟、成用”。“成形”就是要写什么像什么,报告就是报告、讲话就要像个讲话,符合各类文字材料的一般格式、一般套路。“成熟”就是指观点准确,层次清晰,语言娴熟,文气贯通。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但最重要的,是要“成用”,能够体现领导意图,符合地方实际,对具体工作有所推动和促进。

十多年来,我一直牢记这位领导的教诲,撰写材料努力向“三成”要求靠扰。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多次遇到挫折。历经反复,逐渐发现一个特点:一些材料初稿提出的观点对上了领导的思路,有思想的火花,与地方实际相吻合,哪怕在“成形”和“成熟”上有所欠缺,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于是,更加体会到文章“成用”的重要。我以为,“成用”重在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重在能启迪思维、指导实践、凝聚人心。这与中央和省、市提出的“改作风、转文风”要求相一致。

文字功夫在文字之外。要写出“成用”的文章,必须加强学习。在起草文稿过程中,有时觉得无从下笔、腹中空空,这就是学习不够的表现。要减少这样的情况,唯有俯下身子,真正研究一些理论,研读一些箸作,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登高才能望远,才能提高文稿的立意。作为综合部门的文字工作人员,学习的内容还应该更广博一些,并能融会贯通到材料中去。要写出“成用”的文章,必须重视调研。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同理,没有经过调研写出的文章,毫无价值。特别是机关的调研报告,涉及的都是改革发展中的大事难事,关系的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经过深入调研,就难以把握上情、熟悉市情、了解民情,就难以集中各方面智慧,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记得几年前,曾就增加农村转移支付议题随领导下基层调研,一位农民用很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在城里种一棵大树都要上万块,甚至十多万块,这些钱足够我们修一座桥”。我听了眼前一亮,回来之后,就写了一篇社情民意材料,题目是“城里少种一棵贵重树,农村多修一座便民桥”。这篇社情民意很快得到有关方面领导批示,并在《人民政协报》上刊发。农民有大智慧、基层有真见解,关键在于我们去发现和提炼。要写出“成用”的文章,还要加强修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文稿放一段时间再看,会有新的感觉,会发现许多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所以,如果时间允许,不妨为修改留下足够时间。要不怕别人提意见。特别要留心领导所做的修改、提出的意见,揣摩领导的意图,长期积累、适应,必将提高所写文稿的“成用率”。

强调“成用”,并不是否定“成形”与“成熟”,好的机关文字材料需要形神兼备、相得益彰。要防止的是过度的形式主义、因词害义、空话套话。

知易行难,要写出“成用”的文章尚需努力。我将珍惜文秘学会提供的宝贵机会,加强学习、锻炼,力求在文字综合能力方面有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