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更宜居 ——市政协持续助推“生态名城”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6-07-08 15:47 来源:城乡委

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建市之初确立“生态立市”战略,到2008年制定创建“生态泰州”规划目标,再到2013年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三步走”实施路径,建设“以水城水乡、都市花园为特色的生态名城”,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泰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

在这场关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战役中,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综合运用专题调研、视察协商、提案办理等履职方式,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解难题,持续聚焦水环境质量、大气污染防治、园林绿化建设等重点课题,助推“生态名城”建设,着力写好“碧水”“蓝天”“绿城”三篇文章,引导社会各界争当生态名城建设的助推者和践行者。

碧水篇:致力让“一城清水”造福人民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泰州的基因里处处打着水的烙印。江水、海水、淮水,自然三水在这里汇聚和激荡;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人文三水映照出古老凤城的灿烂与辉煌。是水,催生了泰州的数度繁华,孕育了泰州的悠久文明,成就了泰州的名城地位。然而,因水而盛的泰州,也为水而劳心伤神。

不缺水,但缺好水。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泰州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2010年监测数据显示,市区45条主要河道劣V类水质的有31条,占比高达69%,沿河市民苦不堪言、反响强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政协聚焦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多年来持续发出“好声音”,为“一城清水”鼓与呼。

2010年,围绕“提高市区水环境质量”这一课题,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市区水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着力提升水环境整治规划理念、科学制定河道整治实施方案、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加快河道清淤整治步伐等12条建议。调研报告报送市政府后,代市长徐郭平高度重视,在一周内召集分管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在实地察看市区水环境整治工程并听取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后,徐市长就加快提升市区水环境质量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加紧修订市区水环境整治规划和实施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市区水环境质量问题;二是着力推进重点水利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形成上引活水、中控污水、下泄排水的水系结构;三是河道整治要与水生态、水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水、陆一体的水生态文化环境;四是尽快建立市区水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水环境整治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2012年,由市政协城乡委提出的“加大市区水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提案被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列为重点提案。在专题督办中,委员们实地视察了九龙污水处理厂、人民西路污水干管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现场,结合实地考察和调研掌握的情况,委员们提出了尽快修编市区排水规划、加快市区污水管网建设步伐、抓紧实施雨污分流工程、以更强合力保障市区水环境治理等意见建议,为打造“水位可亲、水体流畅、水质优良”的优美水环境,汇聚了政协智慧,贡献了政协力量。

水环境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履职监督更不是一朝一夕。2013年,省政府印发《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通过三年努力,苏中、苏北城市河道要消除黑臭现象。面对污染较重、水质堪忧、水体不活、淤积普遍的水环境现状,政协组织主动担当,精准发力,聚焦问题建言献策。

 “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我们这代人深切感受到黑臭河道演变过程中的阵痛。”在2014年8月20日市区黑臭河道治理委员视察活动现场,时任市规划局局长丁亚委员深有感触地说。“我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底子薄、基础差,特别是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在着空白地域。目前市区每天约产生10万吨生活污水,而集中处理的仅有5.6万吨,其余均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是造成市区河道水质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市政协常委、研究室主任王林接过话匣,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江河连通水畅其流,这是维系河湖水体质量的关键。要改善泰州水环境,就得先让水流动起来。”曹宏源常委提出自己的见解。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在市政协的持续呼吁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约93亿元着力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2015年检测数据显示,全市58个监测断面中,有56个断面达到水质目标要求,达标率96.6%,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49个,占84.5%。“十二五”全市地表水优Ⅲ类水断面达83.3%,列全省第一。

2015年3月,《泰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标志着泰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市进入实施阶段。政协组织如何助力创建工作?委员们通过现场视察和调研思考,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市区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视察调研报告》。市委主要领导对报告内容充分肯定,批示指出“视察报告很有价值,请市政府阅处,请市委办研阅。”可以说,从摸透、理清创建工作的思路和难点,到助推一系列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市政协始终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参与。

当前,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工作为抓手,市委、市政府正全力打造“内环抱古城、外环护新城”的“双水绕城”亲水空间,着力推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城市建设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共进。再现古城泰州“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廓居然一水通”的动人美景,将指日可待。

蓝天篇:致力让城市空气更加清新

 “201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0天,优良率71.2%,较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四个国控点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1.8%,达到省优秀考核等次……”《泰州市2015年环境状况公报》上的这一连串数字,让持续关注市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协委员倍感振奋。数字虽抽象简单,人们的感受却真切具体:入春以来,好空气常留泰州,湛蓝高远的天空,在微信朋友圈频繁“刷屏”。

时间闪回到2012年5月25日,当时的气氛却要沉重得多。在市政协组织召开的“加强市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题协商会上,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开诚布公: “当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总体不容乐观。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新国标进一步收紧指标限值,平均优良天数比率预计将由目前的90%以上直线下降到50%左右。”面对严峻的治理形势,委员们既体会到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又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多领域、多环节、多部门、多区域,只有实现齐抓共管、联防联控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治理格局,着重抓好环境监测、情况通报、责任落实、政策配套、执法监管、考核监督等环节。”民建泰州市委副主委杨达从完善治理体系的角度切入问题。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完全可以协调并进的”,周国翠委员开宗明义,“建议以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促进产业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下大力气做好控制增量、减少排量、强化监管三篇文章,真正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王临生常委建议,要加快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步伐,持续推进市区“畅通工程”建设;围绕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刁晓晴委员认为,应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和建筑工地“环保公示牌”制度,实行建筑工地围挡化、硬质化施工;每年秋收夏种季节,秸秆焚烧都会造成大气污染,唐勇兵常委提出,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禁烧力度,全力推进机械化还田,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引导,落实好对秸秆能源化压块企业的帮扶措施。

围绕推进“蓝天工程”,市政协分别于2009年及2011年组织开展“市区秸秆禁烧工作”委员视察及“推进生态泰州创建工作”委员议政日活动。每一次活动、每一场协商座谈都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委员们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交流的背后,是政协人持续深入的调研,广泛全面的征集民意,提出意见和建议。

围绕“市区大气污染防治”这一课题,市政协于2012年6月专门成立调研组,组织委员开展深入调研。在充分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市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后,得到市委及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有关方面加强督查,认真抓好建议案所提建议的落实工作。11月6日,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市有关部门,对建议案所提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由市环保局牵头制定《加强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解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将涉及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6个大项、20个子项任务,分解到政府各相关责任部门。

既要把“好声音”响亮地发出来,更要让“好声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3年,市政协又及时组织委员就建议案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视察督查活动,专题向市委、市政府及省政协提交了视察报告,并在省政协十一届六次常委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有力地宣传了泰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人民政协,说到底是一个行使话语权的舞台。尤其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这类民生议题,政协人要善于说实话、说真话、说紧要的话,要说准、说对、说透,还要经常说,反复说,通过行使话语权,传递民生民意,汇聚真知灼见,服务党政决策,融入全局工作。”市政协王东副主席说出了政协工作的要义。

绿城篇:致力让满城春色扮美泰州

一个城市美不美,一看绿化二看水。园林绿化作为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美化人居环境、营造特色景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城建新提升”,建设“人民满意幸福城市”的应有之义。

早在2008年,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及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到2010年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认真组织委员通过走访座谈和参观考察,就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相关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步伐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市创建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我市绿化面积缺口仍然较大、绿地布局不尽合理、绿化品位仍需进一步提升、绿化执法管理工作不到位、创建工作时间紧迫等5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全力突破创建瓶颈制约、努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着力提高城市绿化品位、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等5条建议。调研报告经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作为建议案报送市政府后,姚建华市长专题作了批示:“政协建议案很重要,请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纳,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2010年,针对老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薄弱、“绿线”规划和“绿色图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绿化管护投入不足、绿化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市政协又专题组织委员开展视察活动,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市区绿化管理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相关意见建议被政府部门充分采纳。

此后,园林绿化工作一直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三年来,提交各类提案、建议逾20件……2014年5月上旬,在分管主席带领下,部分委员再次对市区园林绿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在听取市政府主管部门相关情况汇报后,委员们积极地发表意见,建言献策。

“我们总体感到,市委、市政府大手笔、大力度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的氛围还不浓,在年度计划安排、项目整体推进、年终目标考核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面力度明显不足。”市政协常委徐晓芳直击问题,“因此,市委、市政府要站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围绕增绿量、提品质、惠民生,努力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大行动、大突破、大发展。”

“如果说楼宇桥梁显示着城市的繁华,那么绿色则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品味。”九三学社泰州市委主委潘林元语含激动,“建设生态名城,打造园林城市,绝不仅仅是树木花草数量的简单递增,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理念的科学化提升和实现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生态供给。”潘主委精彩的发言赢得委员们的一致赞同。

“当前,我市高层次绿化专业人才紧缺,绿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研究不足,市区绿化缺乏特色和新意,文化气息与内涵较低,灵气和厚重感不强。”民盟泰州市委副主委邵骅的发言带着惋惜。来自基层社区的陈海燕委员则说出了委员们的普遍担忧:“由于绿化管护资金的掣肘,管护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重建轻管矛盾仍较突出。住宅小区不同程度存在扒翻种植、占绿毁绿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

“大家的发言,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好,我十分赞同。”全程参与活动的市政府分管市长当场表态,要求市相关部门从建设生态名城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抓园林绿化就是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真正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市园林绿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也有感而发:“最近多次参加市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和协商座谈,切身感受到这些活动有准备、有深度、有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工作。”

委员们的持续关注,换来党委、政府的积极行动。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实施市区“空转绿”工程,利用主城区闲置空地新增绿化55处,共计1365亩。“十三五”期间,还将继续实施“绿满泰州”行动计划,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增绿造绿步伐,建设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建成开放100个街头游园,使广大市民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滴水穿石,润物有声。近日,省统计局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泰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成效群众满意率89%,比2014年上升4.8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一。此外,全市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等相关指标的群众满意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提起上面这些数据,市政协主席王守法有感而发:“近年来,市政协持续助推‘生态名城’建设,久久为功上演了连续剧,打出了组合拳,发出了好声音,传播了正能量。委员们始终保持议政在一线、监督在一线的良好精神状态,盯着问题研,督着问题真解决真见效,谱写了履职建功的新篇章。”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体政协委员的持续发力,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一个蓝天常在、清水长流、绿满大地的生态泰州,一定会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