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品质的建议案

发布时间:2020-10-15 10:01 来源:泰州政协

2020929日政协泰州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品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按照年度工作计划,7-9月,市政协围绕“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品质”这一课题,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930日,市政协召开五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府相关情况通报、政协调研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协商,通过了《关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品质的建议案》

常委会议认为,近年来,特别是全市做强城市暨迎接省运会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一核三极三城”总体思路,市区一体、部门联动,着力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高起点编制规划、高质量实施建设、高水平治理城市,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值得充分肯定。

一是高位推动、定位清晰,城市空间框架全面拉开,“一核三极三城”理念深入人心。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确立“一高两强三突出”的工作布局,明确“做强城市”的工作重点。高规格成立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做强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市城建办,负责高位协调、高效推进。构建“一核、三极、三城”的中心城市空间框架,明确以城市中轴带与周山河景观带为十字型核心,以金融商务、健康服务、高铁枢纽为支撑三级,以海陵文化旅游业、高港滨江产业、姜堰生态休闲产业为特色三城产业,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同向的中心城市发展思路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

二是蹄疾步稳、奋力攻坚,城建重点项目密集布局,城市发展战略意图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做强城市”作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主攻方向,先后实施了《泰州市2020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泰州市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计划部署。受疫情影响,年初尽管很多项目被按下了“暂停键”,但复工复产后全市各级部门马不停蹄,抢时间抓进度,截至8月底,全市165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已达或超过序时进度项目134个,占比81.2%,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下,实属不易5月份,泰州市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又明确了三大类47项重点项目,暂估总投资额近84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2项,预计总投资684亿元,结转项目14项,预计总投资135亿元,前期工作项目1项,预计总投资20亿元,目前,项目总体进展较快,部分已经超额完成序时进度

三是破立并举、有机更新,城市整体功能日趋完善,品质内涵逐步彰显。“两高铁”、过江通道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港航建设成效明显,区域路网体系不断健全,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连接更加紧密。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正式落地招生,周山河新城学校1+2+3+N工程高效推进,全市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垃圾分类、“一带一盔”安全守护、车库管道燃气整治、小区物业管理以及棚户区、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完善。从严从紧抓好污染防治,今年1-8月,全市24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III比例为9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2%,同比上升13.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凤城河内环步道、西南城河风光带、凤城河水幕秀、城河照明亮化、拆墙透绿、静安路特色商业街建设等一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中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四是内修气质、外塑形象,城市品牌优势逐步显现,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积极推进市体育公园、各类体育场馆等配套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实力和形象。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群众安全感指数、网格服务满意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省率先推行城市管理“路长制”,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全国首创《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质量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持续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向环境污染宣战等工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通过专家组验收,生态环保工作在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考核位次大幅提升。泰州至上海动车组列车正式开通运营,并在上海成功举办城市推介会,“幸福水天堂”城市品牌进一步打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政协常委会议认为,由于底子薄、积累问题多,我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品质,与周边城市相比、与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市委提出的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部分重点项目进度有所放缓。因缺乏上位规划依据,我市各类专项规划、片区详细规划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受疫情、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部分项目进度有所落后;项目集中代建制度推行时间较短,部门之间的沟通磨合有待加强;少数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比较困难,制约项目推进;筹资难度大,城市投融资模式较为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活力有待激发。二是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布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卫设施、停车场等公用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有待提速;老旧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性覆盖率有待提高三是城市品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中轴线辨识度不高,天际线不明显,建筑风貌品质不高,美化亮化力度不够,整体视觉形象有待提升;以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能彰显泰州的历史文化标识不够突出;城市人居环境还不够优美,水韵特色不够明显。四是城市建设整体合力还有待加强。市区一体化进程有待提速,各行政主体之间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项目推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强联动配合;现阶段市民公共文明意识、城市环境意识、公共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有所增强,但市民行为仍需进一步规范;群众对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普遍关注度高,但全民主动参与氛围不够浓。

政协常委会议提出,中心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议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扎实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功能品质,为老百姓带来实打实的幸福体验。

1坚持以变应变,积极抢抓城市发展战略先机。后疫情时代,伴随“大循环、双循环”新格局基本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提速,我市将迎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最佳时机,要立足追赶型城市发展定位,统筹做好接长短板与补好弱项、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以及形象塑造与重点突破等工作。围绕“大循环、双循环”带来的产业链重塑契机,提高城市适配能力。根据建链、强链和补链等一系列产业链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动作,重点做好产业链的要素保障,按照产业链的价值定位,对现有城市规划和城建项目进行梳理。一方面,对于产业链培优做强意义不大的、不切合核心区发展需要的、可建可不建的、功能重复叠加的,加快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主动思考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行业头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功能配套,优先规划、适时布局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重点项目,以此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要素功能对新型产业链的适配能力,着力打造产业友好型城市要围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高功能协同。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版图中,我市地处上海、南京、苏锡常三个都市圈交叉地带,必须破局这种多边不靠情况,重点提高功能协同,进而提升城市要素承接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政策协同。主动加强创新、产业、金融等政策研究,切实找准推动我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着力点,尽早实现政策协同。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协同。重点提速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在线医疗服务、智慧旅游、公共交通共建共享等,努力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公共服务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能力。围绕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更新功能布局。进一步提高对新业态、新基建重视程度,邀请专家团队专题研究并挖掘新业态新基建与城市产业等方面的互动、耦合关系,通过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高标准建设,进一步丰富产业场景供给。强化中心城市“一盘棋”发展思想,高点定位、全域规划,加快推动市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方案研究落地,推动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牵引力和向心力要重视产业功能区建设。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一核三极三城”对大健康、滨江、文旅、生态等产业划分,主动打造满足特定人群需要的高品质社区,做到以产业为导向集聚功能型人才,以人口职业特点布局公共服务,实现精准化服务,特色化建设,加快建成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以医药高新区为例,要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这一主攻方向,在建优健康服务极的基础上,以类聚人、以链聚产,职住平衡,着力建成健康人才城市生活社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区。

2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切实完善城市功能。构建便捷交通体系。树立交通引领城市功能提升理念,确保年内东环高架北延、站前路与长江大道互通工程建成通车的基础上,着眼提升区域一体化程度,加速推进西环快速化改造研究,尽快形成中心城区环状快速路。此外,超前谋划东环高架南延工程及姜高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推动高铁枢纽与快速路网全面衔接,进一步支撑城市空间拓展。深入开展淮兴泰高铁、泰常城际、泰锡城际、泰镇城际、泰扬城际、疏港铁路等专题研究,全力争取更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纳入上位规划,全力争取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在泰州与北沿江高铁交汇。科学编制公铁水空综合运输体系,为创成区域性交通枢纽,促进泰州大物流产业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实施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及时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压实市区政府主体责任,确保配套幼儿园与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开展名校优师计划,加大对优秀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力度,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逐步推动我市幼、小、初、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专业素养持续优化。根据中心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向,加快推进市级专科医院建设,推进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强化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中心城市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积极推行“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新模式,进一步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矛盾,提高养老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城市韧性。着眼后疫情时代,深化“韧性城市”研究,多措并举全力做好稳产保供等工作,守护好市民群众的“菜篮子”。未雨绸缪做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持续开发工作,确保我市供水“多重保险”,全面提升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各类市政管网专项规划,逐步完成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通讯等各类管网的建设和改造,特别要尽快完成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市政管网的安全稳定性能。对高铁枢纽等新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树立“百年思维”,邀请顶级专家团队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同时启动综合管廊使用办法、收费标准、运营体系等相关研究工作。

3坚持品质引领,以中心城市颜值内涵的提升刷新城市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城中、涵东、渔行三大历史文化街区,钟楼巷、新华巷、南山寺西侧、邑庙街、八字桥五大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文保建筑修缮,力争通过3-5年努力,实现全面开街。整合文旅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泰州老街、八大街区“分”而有特色,“合”而实现江淮古城魅力,同时,积极探索“商旅养文”市场路子,借鉴杭州西湖等地先进做法,将百年名校省泰中老校区打造成文化标志、文化传承、文化休闲和文化创业多功能新载体。加大梅兰芳、郑板桥等历史文化名人宣传推介力度,注重传统文化流派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打造吉祥文化、红色文化、盐税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提高城市颜值形象。对近期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加大宣传引导、提高财政投入、完善考核机制、源头减量立法多点发力,提升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鼓楼路、海陵路、济川路、青年路等老城区主干道两侧建筑物外立面整治,塑造整洁规范、色调统一、视觉清朗的建筑外立面,进一步美化和净化城市空间。一鼓作气统筹推进中心城区“防盗窗”、城乡线缆“线乱拉”等专项行动,积极改善市容市貌,有效消除公共安全隐患。重视色彩在城市美学中的应用,通过对道路、建筑、区域、园林、照明、文化等元素色彩的专项规划、融合打造,不断提升城市艺术品味,提高城市辨识度。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持续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全面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打造宜居宜人的美丽家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制定“十四五”时期智慧泰州建设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进一步升级维系城市运行的“智慧大脑”;学习上海经验,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进一步提高民生工作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坚持问题溯源,进一步提高项目组织化程度。加强谋划策划力度。重点关注项目前期谋划,尤其在方案研究论证阶段,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考量多方因素,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避免重复施工,减少资源浪费。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土地问题上,围绕“一核三极三城”总体布局,紧抓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编制规划的机遇,结合国家生态红线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成果,修改完善相关规划,切实保障各类专项设施的用地布局;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通过挖潜、整合、置换,盘活土地存量。审批问题上,进一步精简重大项目审批程序,尤其是重大民生类项目、重大产业配套类项目等,推行行政审批容缺预审制度,确保项目及时推进;探索建立面向建设单位办事服务的“多规合一”协同信息平台,进一步高效整合部门数据资源,通过规划管控和项目审批的统一,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审批速度。资金问题上,要着力改变唯政府财力推动的思维,积极推行新型投融资模式,根据项目投资回报率和项目风险收益比的不同,积极推行EPCPPP等模式,差别化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集中代建项目,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沟通磨合,健全完善部门与部门、板块与板块、部门与板块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推进效率。

5.坚持共治共享,持续汇聚中心城市发展最大合力。加大宣传力度。重视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宣传普及,通过典型评选、案例剖析等方式,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将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政策法规转化为自我约束,实现从被管理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变。提高市民参与度。借鉴上海等地经验,在居民小区开展调查问卷、答题竞赛、志愿服务等信用分累积兑换活动,引导居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积极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等一系列民主协商活动,通过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把各界关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利益诉求表达引导到协商平台之中,吸收到相关决策之中,提高群众的参与获得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根据当前泰州发展大环境,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积极编制社会力量参与指南,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参与新基建、参与养老事业发展等,搭建社会力量与城市发展的桥梁,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