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道德品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布时间:2018-07-10 18:16 来源: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奠基作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此,市政协把“强化道德品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2018年委员议政日的重要课题。今年3月以来,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在分管副主席缪云忠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赴市直、泰兴、姜堰等地,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围绕我市青少年德育工作情况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并赴连云港、青岛、日照学习考察。4月27日,市政协举办了“强化道德品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委员议政日活动,市政府副秘书长吉志铭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委员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切实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着力构建“目标明确、主题鲜明、网络健全、载体丰富”的德育工作体系,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全市共开发地方乡情校情德育材料1500多种,建成国家级研学基地1个,省、市级德育课程建设项目94个,省、市级德育课程基地175个,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泰州样式”得到省教育厅厅长批示肯定。2017年9月5日,我市作为全国地级市唯一代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10月13日《人民日报》以《德育,铺就成长的底色》为题介绍了我市德育工作的经验做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委员们指出,新时期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法治意识淡薄、个人修养浅薄、社会责任感欠缺等客观存在,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当前我市在德育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德育工作知行脱节。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在思想上都认可德育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德育的首要地位严重弱化。二是德育模式教条浅表。总体上德育课针对性不强,内容空泛乏味,形式单一,灌输说教多,互动共鸣少,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感染力,德育效果不佳。三是心理和法治教育问题突出。目前很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流于形式,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厌学、厌世情绪和暴力、自杀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法治教育滞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存在。四是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全市普遍建立了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但在实践中,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联通不足,还存在“两张皮”现象,各种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亟需净化。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为此建议:
一、强化系统思维,构建一体化中小学德育体系
一是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议借鉴山东省一体化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实施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课育人和全程育人,加强德育智育融合发展。挖掘学科或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通过大中小幼德育课程的一体化系统设计,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梯次推进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新格局。
二是科学确立德育评价标准。针对德育工作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等情况,研究制定我市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推进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有机运用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是做大做强泰州德育样板。教育部门要紧扣立德树人,全面梳理中小学德育品牌,结合我市素质教育“5+2”工程成功经验,放大“主题德育”、“实践体验”、“未来素养”等行动影响力,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德育金字招牌。切实加强“六性”建设,即课程育人中的“融入性”,文化育人中的“熏陶性”,活动育人中的“导向性”,实践育人中的“体验性”,管理育人中的“规范性”和协同育人中的“联动性”。
二、创新内容手段,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一是创新德育理论内容。按照“四位一体”德育课程新格局,多站在学生视角谋划德育工作。尽可能让理论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镶嵌融化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避免居高临下和空洞说教。如姜堰区三水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生活习惯等创作成童谣和集体游戏,在润物无声中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传递给青少年,内化为个体行为。要把德育的宏观目标,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上,把德育的人生导向作用细化到学生的生活指导中,有效推动德育内容生活化、真实化。
二是创新德育载体手段。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突出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时代性、实践性。通过影、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通过开展军训、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强化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组织书法、戏曲、绘画等社团活动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种夏令营、冬令营接受乡土文化教育;通过深入工厂、农村、社区社会调研,体察民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意蕴。
三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加大优秀教师宣传力度,推出一批师德模范,展现教师时代风貌,弘扬高尚师德,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强化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完善具体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监察监督,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品行不端等问题。
三、着力补齐短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法治教育
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必要学科去发展。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弥补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的不足问题,在绩效考核、岗位设置等方面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同时,加强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进修和培训的内容,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教学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结合,与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手册、黑板报、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教片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健全心理健康的方法。特别要有意识地加强挫折教育,强化学生心理抗压能力。
二是创新法治教育方式。贴近青少年实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坚持知行统一、注重落小落细。借鉴姜堰实验小学“师说”“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法治文化园等做法,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增强法治观念。学习借鉴青岛市定陶路小学的“微课”教育方式,由宣传、教育、司法等部门牵头,开发针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法治教育网络课程,“短平快”地传播法律知识。
三是重视特殊群体教育。针对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如性格孤僻、冷漠、不合群,有的还爱欺凌同伴等问题,积极开展特殊群体、特殊时段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工作。初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特困生、单亲生、留守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疏导,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强化“大德育”理念,共建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提高家庭德育水平。将家长学校作为一种公益事业,进一步建好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对子女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自觉性。探索建立网络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平台,定期传播各类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建设内容。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将德育内容和方式纳入家庭教育规范化指导服务范围。
二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学生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组织模拟联合国、讨论会、辩论会、影视评论、记者采访、文学作品欣赏、广播站电视台等活动,在自我作出的道德选择情境中,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让学生自己掌握批判武器,提升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完成自我发展。
三是凝聚共同育人合力。提升全民道德品质素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社会大环境,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做到道德教育一致、道德要求一致、道德评价一致。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以及一些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共同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构建校内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通过学生的自我修炼、教师的榜样示范、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正向引领,营造敢抓敢管、真抓真管、善抓善管的“大德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