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2-03-15 15:26 来源:泰州政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起着科创基础和成果转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市依托产业优势,以企业科技创新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孵化器等不同形式为载体,推进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当前我市共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3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1家,市域范围内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90%,初步搭建了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创新创业平台。但在利用和发展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要素整合程度不够,成果转化率不足。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提供科创活动场地或企业内技术服务载体为主,对知识、信息、技术、政策、人才、设备等要素的整合程度不足,创新平台的作用仅体现在少数企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未实现规模化。缺技术、缺人才等各类瓶颈制约也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制约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平台以细分领域为主,整体层次不高。我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大都聚焦细分领域,这有利于优中培优,但在产业链条上关联性不足,缺乏层次性较高、细分领域产业链协同性较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广大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无法充分借助载体优势打磨核心竞争力,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三)产学研互动效率较低,辐射放大作用不明显。当前我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相对粗放,有的还停留在框架协议阶段,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科技创新也基本以内部攻关为主,存在技术、人才、服务上的脱节。当前我市创新平台载体从数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均是建在企业,虽然也要求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但实际工作中都是为本企业服务,不能发挥创新平台的辐射放大作用。
要抓紧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要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化、产业化。为此建议:
(一)构筑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多元化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应增强各方参与深度,完善平台协同沟通机制,明确政府的服务职能。结合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可先推动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多元化网络体系的构建。可充分调研、学习先进,对当前科技创新平台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逐步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居中、企业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终端的多层次格局。坚持开放和共享原则,整合各类要素,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的统一,形成政府出平台、企业出难题、科研院所做文章的协同创新格局。
(二)在细分领域形成并扩大比较优势,并面向未来产业图谱,提升发展层次。在中短期,进一步巩固现有细分领域部分环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培育更多的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逐渐形成优势产业的竞争壁垒。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利用好北京大学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生物技术与医药创新协作平台等优势载体,力争在部分细分领域成为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在中长期,应面向未来产业,从关键领域的产业链现代化角度,扩展科技创新平台的辐射面积。可依托生物医药等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且具备较大集聚效应的产业,做好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的构建,促进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泰州得到更多产业化转化的实践。
(三)优化考核机制,提升技术、资本等生产资源要素的产出效率,不断促进要素流通。以财政投入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为主线,以成果转化率和生产资源要素产出效率为核心,强化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探索科技创新平台混合治理机制,从决策机制、适应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四个角度入手,促进要素间的深入流通。可试点人员和经费分级分类管理等方式,从政府对运营主体的合同制考核、学术界的同行评价考核、产业界的转化数量、专利数量等指标化考核等不同层次进行混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