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汛期城市道路脱空

发布时间:2024-09-30 14:33 来源:政协办

道路脱空严重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期,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暴雨冲刷及地下管道渗水极易引发道路脱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发生道路脱空事件,部分城市也存在较大道路脱空隐患,亟待建立科学的地下管网维护和监管体系,避免危机发生。

一、主要问题

一是化学管材老旧成为主要隐患。我国早期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使用的HDPE波纹管材、砼管、玻璃钢夹砂管道等化学管材有一定的性能局限,且对产品品质和施工水平均有较高要求,部分地区已于2019年起全面改用球墨铸铁管或钢筋混凝土管替代。以东部某市区为例,全区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共411.9公里,其中雨水管网253.9公里,使用化学管材87公里,占比约34.2%,最长的使用时间已达30年;污水管网158公里,使用化学管材109公里,占比约69%,最长的使用时间已达1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管道长期埋设于地下,化学管材陆续老化,由于管材质量、酸碱土壤腐蚀、地面沉降等原因,裂缝、渗水等病害加速爆发,部分道路脱空隐患较大,危险系数较高。

二是路基环境受外部条件影响大。大多数城市早期水泥混凝土路路面普遍服役时间较长,由于地上路面偶有开裂,一旦发生雨污浸泡及其他情况(如,汛期高发期),极易促进道路空洞(脱空)发育,同时地下空间也受到多方面影响:雨污水、自来水管道因地下施工或腐蚀老化等因素产生漏水渗水,成为道路脱空的多数原因;深基坑、隧道等地下建筑物施工不当易造成土体结构破坏,连续暴雨、洪水、冰冻、积雪、温差过大、地质松动等自然条件或灾害等,都极易影响到回填路基或路基下方土体的有效力分布和结构强度,致使道路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随着时代发展,车流量与日俱增,加之车辆超载,部分路面负载常年超限,将直接导致路面支撑力不足引起大面积塌陷。

三是监控体系没有有效建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地下管网主要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建设,二、三线城市偏晚些,但也基本进入地下管线寿命的“中晚期”,对于面广量大的城市道路管网隐患,现有检测频度和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发布的《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的要求,以结构性状况为目的的普查周期为5-10年。遇到流砂易发、湿陷性土等特殊地区的管道,管龄30年以上的管道,施工质量差的管道,重要管道和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应相应缩短普查周期。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普遍对此投入不足,对地下管道隐患排查不彻底不全面。监测排查地下管道破损隐患的应用探地雷达市场也没出现较大增长,2019年中国探地雷达行业市场规模8.37亿元,2023年为10.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为5%左右。

四是市政养护经费“捉襟见肘”。近年来,各地受政府可用财力影响,在管护范围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不少城市市政养护经费不足,仅能保障行政区划管护范围内道路的常规路面修复、桥梁检测加固和防汛排涝工作,对于开展道路脱空常态化、预防性检测等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东部较发达城市为例,2022年该市投资1941万元对市内16条道路进行脱空处置,2023年投资3341万元对市直范围内5条道路脱空病害进行处置,2024年计划投入1.28亿元,对部分道路脱空和破损雨水管网进行更新修复。另外,道路脱空检测专业性要求和收费标准都很高,面对面广量大的城市道路,政府部门往往只能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一些重点路段,检测覆盖范围和及时响应均受到一定制约。

二、有关建议

一、实施一体管护,明确养护权责。当前,不少地区雨污分流改造后存在雨水管护与污水管护相分离的状况,建议以省为单位,由各省政府牵头,推动建立权责统一、管护一体的管护机制,将道路雨污水管网、绿化、路灯等进行一体化管护,提升养护水平。及时厘清道路管护范围,明确道路的管护边界,涉及建筑物红线退让的道路,管护边界以建筑物边界为界。对无养护主体或权责暂时不清的,由属地养护部门兜底养护。在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用CIPP整段修复等技术进行修复,对于确实管龄超限的及时开挖换埋。

二、落实资金保障,增强检测频次。明确省、市两级财政资金保障,根据行政区划内道路面积合理确定养护资金比例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议以市为单位,由住建部门联合交通部门,加密道路检测频次,将脱空隐患较大区域的检测频次由原先7-8年一次提高至3-5年一次。对具备改造条件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实施“改沥青”工程,进一步压实地上路面紧密程度;针对小微病害及时修复,防止“小病害”发展为“大问题”,针对老旧化学管材,根据使用年限和病害情况,结合道路改造计划分批进行开挖更换;同时在改造期间,根据相关道路日常车流量,科学合理设置道路分流方案,不再加入周边道路负载压力。

三、制定技术规范,推广先进设备。建议国家住建部、交通部联合专业机构制定无损挖掘施工技术规范及标准,用非开挖技术针对管道的结构性缺陷进行修复,以挖掘抽吸车为核心,保障全行业地下管道施工安全。推广先进试验检测设备和技术,除探地雷达外,试点应用新型试验检测设备,如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使用激光扫描仪可以快速获取公路工程建设现场的三维点云数据,通过点云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准确评估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建立预防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对道路进行日常清洁维护的部门可以较早发现路基坍塌、路面塌陷等隐患,建议对进行道路清洁维护的城管、保洁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由市政或应急管理部门设置道路隐患上报奖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或市民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反馈道路脱空隐患。应急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道路脱空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和行动方案。同时,在交通等道路安全宣传中应加强对道路脱空隐患及自救方法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道路脱空的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