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专业师资短缺问题亟待关注
发布时间:2025-02-28 14:37 来源:政协办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性特征。少子化将带来学龄段教育需求的减弱,老龄化加剧则使得老龄教育和终身教育需求进一步增长。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中小学教育,老年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有必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视老年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培养,加强老年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老年教育需求旺盛与专业师资短缺矛盾凸显。民政部《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全国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7.6万多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000多万人,人数可比肩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教育大国。各地老年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兼职教师、志愿者成为老年大学教学的主力军,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如2023年8月30日新华社报道,山东省建有老年大学(学校)5358所,在校学员达60.74万人,但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体,共有专职教师1061名、兼职教师23870名、志愿者45600余名。
二是老年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短板。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教育学分支下的老年教育学科,高等院校关于老年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严重不足,只有天津理工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极少数本科院校开设老年学专业,设有老年学硕士学位的学校也不多。且老年学专业主要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内容,缺乏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主要围绕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设计,很少有涉及老年教育的内容,缺乏老年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实习基地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普通高校,师范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难以适应老年教育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很少有与老年教育机构合作的机会,缺乏对老年教育实际工作的了解和体验,难以产生对老年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和兴趣。
为此建议:
一、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提高老年教育师资培养能力。教育部尽快将老年教育师范专业纳入高校学科体系,加强老年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建立涵盖老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培养具备老年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师资力量。指导各地完善老年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适老化教育策略和方法,明确管理主体,加速推进老年教育专业教师注册和职称评价体系建设。
二、加强教育激励措施设计,鼓励师范生投身老年教育事业。教育部探索将老年教育纳入定向师范生培养范围,推动高等教育师范人才向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等流动。通过财政补贴、课题奖励等政策,支持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养老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给予就业推荐等方式,激励有志青年积极投身老年教育事业,提升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