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融“医康护养” 探索发展医养康养结合的“泰州模式”
发布时间:2023-10-31 14:25 来源:政协办人口老龄化是泰州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截至2022年底,泰州市老龄化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常住人口452.18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8.62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8.44%;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2.22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91%。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出台多项养老服务促进和规范政策,内容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等多种养老模式,特别是在失能老人照护方面,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适老化改造、家庭床位等“医康护养”新需求新动向做出了安排和回应。但作为新兴业态,泰州市“医康护养”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品牌效应不够鲜明。泰州康养产业整体体量较小、布局分散,头部企业尚在培育中,未形成对全市康养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比省内其他地区,泰州的康养项目数量少于无锡、南通、盐城等地,在市域分布上也呈现出“多点散状”的不均状态,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从性质上看,全市160家养老机构,有82家是事业单位改制而来,或者是靠购买政府服务面向市场转型而产生,面对投资大、利润薄、回收期长的养老市场,其运营能力不强,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整体竞争力薄弱;从项目类型上看,养老公寓、护理院占多数,旅居、专业医疗康复项目较少;从品牌上看,各类康养项目缺乏系统化的品牌建设方案。
二是产业融合不够充分。泰州现有的养老服务业项目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方面,医疗护理、心理慰藉、营养保健、管理运营、老年疗养、老年文娱等较高层次的服务较少,各项目运作较为独立,产业链尚未形成,未充分发挥泰州在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方面积累的优势,无法从生态链上发挥产业辐射、上下游带动效应。
三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进入康养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人才、科技、金融等支撑能力尚不能有效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标准体系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监管等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环境需持续优化。
四是人才供给仍需加强。康养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层次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存在缺口,人力资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泰本科院校目前尚未开设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学等专业,高职院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开设数量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高层次管理人才供给不充分,康养服务人员未经过多元化课程培训,服务仅限于满足老龄人的日常基本生活需要。
为此建议:
一、以“预防+”拉伸医养康养服务链条。利用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优势,挖掘医养深度融合新潜能,发挥产业“乘数效应”。一是将健康养老关注关口前移,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影响个体老龄阶段健康因素进行提前干预,加快构建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等在内的疾病预防体系。二是加强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的提前预判,在居家、社区、城乡公共服务基层设施的适老化等方面超前谋划,避免后期因改造、重建等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三是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完善家庭医生诊疗制、基层首诊制等,对老龄人群疾病进行提前干预和预防,避免病情延误、误判等增加健康养老成本。
二、以“社区(村)卫生服务+”推进医养康养深度融合。一是明确社区(村)医疗服务定位。与医院错位发展,突出医学科普、健康咨询、保健护理、疾病预防等全流程的社区医疗服务功能。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诊疗、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服务。二是发展嵌入式医养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机构,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对接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料,探索家庭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按需转换机制。三是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向住宅小区拓展延伸,标准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村)实现全覆盖,引进功能齐全的康养医疗设备,提供便捷有效的康复服务,将医养康养服务搬到老年人“家门口”。医疗卫生机构在社区养老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加强医养签约合作,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范围,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等多样化的服务,实现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两院一体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康养结合。
三、以“医疗服务+”整合医养康养有效资源。针对老人慢性病多、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特点,整合医院、养老和康复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各类资源,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载体。一是立足慢性病后期康复时间长的特征,利用大健康产业优势资源,推进专科康复医院建设,提升康复护理质量,避免疾病急性期过后占用大量医疗资源。二是立足老年人多病共存特征,加快建设老年专科医院(护理院),在优化老年人疾病治疗便利性的同时,降低多病共治带来的其他隐患。三是探索建立以邻近医疗护理机构为支撑的上门护理服务网络,推动中医药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探索“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体验。四是优化护理服务,放大“医共体”改革入选全国优秀实践案例的效应,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护理能力,辐射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建立综合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以托管、合作、指导、建立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打造破解医养难题的“泰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