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政协》2017年3期-文艺沙龙
发布时间:2017-07-24 11:16 来源:王守法收获一片“新天地”
王守法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经意间,学习玉雕已经一周年了。回望这段历程,从不知如何“入手”到“胸中有格局”,从雕刻第一尊观音到现在完成十二件作品,真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惊喜,虽说付出不少辛劳,但更多的还是收获。这份收获,既有玉雕技艺的长进,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有内心的豁达与淡然。
衣带渐宽终不悔,驾驭刀笔日娴熟。玉石雕刻劳神费心。因为白天忙于事务,所以夜晚才是我从事雕刻的自由时间。在台灯照亮的一隅,我独坐在雕刻机旁,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或点一支烟、抿一口茶构思冥想,或屏息凝神执刀运腕,直至凌晨。这样的日子一年之中几乎没有中断。说不辛苦,那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年已花甲、“半路出家”的人,每晚长时间的伏案,对于脑力、眼力、体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却很少感到辛苦,因为从内心深处对雕刻充满了热爱,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一年来,我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轨迹,不贪快,只求质,在雕刻之路上用心探索着。比如,在雕刻亭子的时候,先试着雕刻有一根镂空柱子的亭子,再在此后的作品中雕刻全部镂空的亭子;在雕刻树木时,先学着雕刻几片立体的叶子,待手感熟悉了,再雕刻层次分明的树干、树枝、树叶,以及树皮的纹理皴裂。经过勤学苦练,明显感受到下手的“分寸感”在逐渐增强,各种雕刻技法也在不断长进。“观瀑图”、“春山问道”、“峡江行”是我这一年来颇为满意的作品,也是我一步一个脚印,技艺逐步提升的见证。三件作品虽然题材相似,但技术难易不一,高耸的山势,飘逸的祥云,俯仰生姿的亭阁树木,神形各异的人物,用不同手法展示了山水田园景象,无论是立意还是雕刻技巧进步之快,都得到了同行众人的诸多赞叹。
玉石本已美,雕琢添神韵。一块原石,集天地之灵气、蕴岁月之沧桑,令人爱不释手。轻抚这些气象万千的石头,仿佛感受到它们曾经经受的岩浆灼烤,雪水洗礼,灵动碰撞。这些漂亮的石头历经多少辗转,最终展示于人世,藏于各展馆和爱好者之手,真有道不尽的机缘。印象最深的是在60岁生日当天,我独自出差在外,漫步在异乡的玉石市场,一块毫不起眼的小石头竟深深打动了我。我用一万二千元元将其买下,后来发现,这竟是一块较高品质的翡翠。此石与我有缘,是上天赐给我的生日礼物。石之美,在天然,美中不足有瑕疵。一些虽有缺点的石头经过精心设计雕琢,不仅赋予它们新的外形,而且其美的内涵更胜本初。我亲自选购材料、设计雕刻,送给孙儿的一块翡翠挂件,就是佐证。那块原石内含一定的絮状物,且有绺裂。如何构图,弥补缺陷,我颇费了一番心思。孙儿在马年出生,我想到龙马精神、马到成功、马上封猴(候)等美好的祝愿,于是借鉴徐悲鸿的“奔马”造型,顺着纹路打样,解决了绺裂问题,并且巧妙地借用絮状物,丰满马的骨骼肌肉,更好地展现了骏马神态。这是我的一份心意,更饱含着对孙儿的牵挂与祝福。有时,对石头美的发现是一种顿悟。2016年春节期间,在把玩一块小原石时,忽然发现手中原石上一片微黄色的斑块竟然呈现出一尊观音的轮廓,甚至手中的禅杖、头上的纱巾都隐印在褐色的包浆之上,越看越像。我顿时心潮澎湃,彻夜难眠。于是在其下方石纹体现的山涯处,构思雕刻出一位虔诚的童子,隔空遥拜这浑然天成、飘渺空灵的观音,寥寥数划,神韵即现。石头引人遐想,也能勾起珍藏的记忆。离开家乡多年,家乡的景,家乡的情,似乎都淡忘了。但其实不然。那是一个细雨纷飞的夜晚,我正为一块原石的构图陷入沉思,久久找不到突破点。但就在凝神思索远眺窗外的一瞬,埋藏在记忆中的那些模糊的山山水水、道路村庄被瞬间“唤醒”,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江南,记起了儿时蹒跚走过的石桥,忆起了家乡雨打芭蕉的韵律,于是灵感乍现,付诸于刀笔,成就了“烟雨江南”这件作品。
雕刻在斗室,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诗中的“南山”,表达了一种淡然超脱的生活态度。在未接触雕刻之前,我对于这种心境的体会,不是太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和家庭,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头发已斑白,工作将卸任,儿子已成家,自己心中也多了一份从容与淡泊。这种感觉,从接触雕刻开始,愈发明显。坐在雕刻机旁,世间万物好像与我没有了关系,眼睛里看到的就是手中的刻刀忽紧忽慢的影子,耳朵里听到的只剩下刻刀在玉石身上游走的声音,脑海中思索的就是怎么把心中之美跃然于石上;又好像关系是那么的紧密,万物都在心中,浮现在作品之中。其实一件作品的境界反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心境。心中有丘壑,方寸之中也能见雄浑。我意归山林,松泉也寄情。心中羁绊太多,意境自然受累。现在回头看看我所雕刻的作品,从“湖光十色”到“荷塘情趣”,从“金山寺”、“望海楼”到“观瀑图”,从“松下问童子”到“春山问道”,每件作品中都有一两个人物,或坐看云起云落,或寄啸山林,或知音畅叙。为了雕刻,我投入了最多的情感,有时物我两忘,自己仿佛成了石中之人。从事玉雕要静,更要修身养性,不为俗物所牵,不为琐事所累,该“放下”时懂得“放下”,以悠然的心境看看“南山”,更有新的意趣。于是我在一块石头上雕出了错落有致的菊花,隐隐约约的山峰,还有一老者带着一名童子绰立眺望,意取五柳先生之“采菊东篱”。
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支持,技术提升容易遇到瓶颈。在这一年中的后半段时光,我也重视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努力做到学用相长。玉如君子,琢玉之人,结拜君子。一年的雕玉,我除了自我摸索,还得到了多位大师的指点和帮助,心中对他们充满感谢。花甲之年,能够找寻一桩兴趣,令我心满意足。我想,待到五年之际,搞一个小小的展览,不求一鸣惊人,只求自得其乐,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