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发言精彩放送!

发布时间:2023-01-07 20:06 来源:泰州政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争创更高水平示范样板

民革泰州市委员会

1_看图王.jpg

扎实稳妥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对持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升乡村整体风貌的和谐度。根据村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村民期盼等,研究确定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编制市(区)乡村建设规划。分类推进规划建设,因村施策,进一步优化村庄和人口空间布局,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宜迁则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美丽宜居创建示范村庄延伸覆盖,对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健全完善安全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农贸商业、快递物流等各项公共服务,让农民群众出行更便捷、居住更适宜、生活更便利。

二、注重品质,找准优势,展示美丽宜居村庄的独特美。推广“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在农房改善工作中切实把好设计源头关、建造程序关、风貌特色关,进一步打通农民进城入镇、农房加固改造、原址翻建、选址新建等多种改善路径,着力提升农民居住品质。突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大传统村落的挖掘力度,把具有一定历史沿革、保持传统空间格局、具有泰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纳入保护范围。坚持城乡文化、乡村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推动城与乡、村与村“和而不同”,努力实现“一村一景”。

三、挖掘资源,多方助力,吹响示范创建人才的集结号。全面开展乡村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挖掘本地具有传承基础、市场需求、社会价值、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发现、认定一批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村工匠。鼓励支持乡村工匠设立工作站、工作室,开展师徒传承,传授传统技艺。制定专项研培计划,提升工匠技艺水平与创新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乡村工匠培训交流,带动更多人员参与,厚植社会基础,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影响力。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集中力量、集聚资源,为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由市政协常委冯亚明代表民革泰州市委员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副所长

  

用心用情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工作 

民盟泰州市委员会

 2_看图王.jpg

为更好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议:

一、健全一个主动发现机制。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和网格化治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全面掌握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接受关爱服务的意愿,特别是将经济困难的、患有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病症的独居人员,患有重病、重残的独居老年人,作为重点关爱对象,编牢织密兜底保障网。按照“一人一档”编入数据库,及时提供风险预警,建立安全风险“发现—防范—化解”机制。实施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适老化改造,为高龄、独居老人和重残、重病人员配备必要的监测、报警装置,确保紧急状况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建立入户巡访、友情提醒、综合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特殊困难老人的居家状况、身体状况,有效给与帮扶和救助。

二、走活一条多重保障道路。落实政府兜底保障,鼓励特殊困难老人入住当地养老机构。对70岁以上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按照“三张券”标准支持其入住养老机构、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者签约委托亲友、邻里服务;对非政府兜底保障对象,分别按标准发放住养补贴;对未入住养老机构的,优先享受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长期照护保险政策。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入开展党员及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爱陪伴、发放爱心联系卡等活动,鼓励亲属邻里提供互帮互助、安全守望、信息反馈等服务,引导辖区物业公司、便利店、菜市场、理发店等便民场所关注老年人生活习惯,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营造一个关爱服务氛围。加强《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宣贯,督促家庭成员履好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关心和精神慰藉等法定义务。对无法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子女应“常回家看看”或经常电话、视频联系;对无法常回家探望的,子女要确定一名近邻亲属、志愿者作为联系人,或安装网络视频监控;老人需购买养老服务的,子女应给予经济支持。加大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和特殊困难群体探访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邻里互助、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强化党员干部为特殊困难群众救急解难的责任意识,提高特殊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的知晓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探访工作、共同关注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由市政协常委吴中芳代表民盟泰州市委员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民盟泰州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

 

 

关于推动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民建泰州市委员会

3_看图王.jpg

食品产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永恒不衰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三链同构,布局高能级食品产业集群。统筹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模式推进的工作态势和产业格局。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绿色食品产业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培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成立专业协会等组织,挖掘产品亮点,推进产品宣传。面向行业升级需求,全链条重构供应链,发挥我市医药工业优势,引导企业采用更先进的原料培育技术,形成药食同源的大健康食品产业优势;把握未来食品优势,根据食品零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方向,创新销售渠道,不断发掘新兴市场。

二、政策护航,打造高配置产业发展环境。打好政策“组合拳”,下好布局“先手棋”,构建食品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完善食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细化要素保障,落实重特大项目专业团队全程跟进机制,在高附加值食品产业规划、用地、环评、用能等方面给予支持,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项目落地实施等存在的问题。加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本土优质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开展云上推介、展销对接等活动,持续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创新驱动,构建高精专前沿科技支撑。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合作平台,在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共建等领域签定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战略目标产品开发,建立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嫁接,聚焦智能制造与食品健康等前沿领域,紧盯行业顶尖技术,培育涵盖公共技术中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高端食品孵化体系。探索由政府注资、院校技术入股、民营资本参股,打造食品产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进食品产业扩大容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

 

由市政协委员韩建荔代表民建泰州市委员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海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民建泰州市委副主委(兼)

 

深化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建议 

农工党泰州市委员会

 4_看图王.jpg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建议:

一、坚持高位推动,形成改革合力。变“单兵突进”为“集体推进”,通过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财政保障、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可借鉴浙江经验,由各县区政府牵头成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统筹履行对医共体的规划、投入和监管等职责,同时明确各方权责,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治理体制,厘清各方权责界限,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

二、推进“三医”高效联动,构建服务体系。推动医保支付改革。试点“医共体打包支付,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用药供应保障。完善一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促进双向转诊药品配备上下衔接,解决基层药品短缺问题,满足基层就近用药需求。形成新型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医共体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发挥上联下通枢纽作用,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实施“基层检查、线上指导、基层治疗”,畅通双向预约服务绿色通道,形成城乡联动、线上线下并行的新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优化运行机制,激发机构活力。强化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职责,赋予医共体资源调配、内设机构与岗位设置、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激发医共体运行活力、服务效率和发展动力。重构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功能、服务和管理,形成纵向分工、横向错位的立体式服务模型。重点抓好成员单位人、财、物全面整合,建立医共体内收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利益分配与合作机制,实行“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医保总额预付管理模式。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营造基层“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人才环境。

 

由市政协委员秦霞代表农工党泰州市委员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凤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农工党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基层委员会医教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

 

完善基层网格治理  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九三学社泰州市委员会

 5_看图王.jpg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网格治理,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建议:

一、优化“网格+党建”,引领为民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网格党建“红色堡垒”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党支部在网格社会治理中引领凝聚、组织整合的突出作用,协同受理解决基层社区、网格、居民等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加强网格员职业化管理,建立专职网格员职业晋升、薪酬正向增长激励机制,加大培育先进典型力度,确保有真才实学的网格员“招得进、干得好、留得住”。加快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物业管理、数字化城管、12345热线、监管执法、应急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协调联动,更好地把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处理问题融合起来,实现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解决在一线。

二、深化“网格+普法”,做到法律服务零距离。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将法治教育融入城市社区“15分钟生活圈”。充分利用各社区网格微信群,推送防诈骗知识、典型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司法引导。线下组织“法律明白人”进社区、下网格,在楼栋间进行“零距离”普法,并及时梳理网格内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点对点”法律服务,促进法治向全网格延伸。推动机关部门下沉网格分类开展工作,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菜单式普法”模式。

三、强化“网格+帮教”,做好特殊人群协管员。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整合司法所与社区的网格服务管理力量,聚焦“重点人群”,开展以“司法所+社区+网格”的三级协同监管模式。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法治宣传、困难帮扶等,关注网格内所有矫正对象、重点安置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个人生活和工作近况,并及时报告社区和司法所,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鼓励其早日融入社会。

四、细化“网格+风控+调解”,织密社会稳定平安网。依托政法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末梢神经作用,积极排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等可能引发诉讼的社会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在网格上理性倾诉民情。定期分析研判易导致矛盾激化的社会风险,对“平安态势”相关数据分类采集、集中管理、预警提示和赋分考核,做到提前预警、风险管控、有的放矢。同时,发挥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

 

由市政协常委邹云翔代表九三学社泰州市委员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三级高级检察官、九三学社泰州市委副主委(兼)

 

帮企业“养生”  治企业“未病”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市工商业联合会

6_看图王.jpg

促进民营企业守法经营,加强合规建设,是新形势下提高民营企业治理水平、实现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法律服务,厚植企业发展“健康基因”。建议公、检、法、司及律师协会、仲裁委等部门,以“产业链+法律服务”、“万所联万会”等机制为基础,扎实开展法律服务“进园区、进商会、进企业”活动。通过广泛的法律宣讲、咨询、服务,帮助民营经济人士树牢法治思维,提高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能力。针对一些涉及问题多、风险大的企业,及时组织“法治体检”,帮助健全内控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防范法律风险。进一步加强商事调解阵地和队伍建设,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妥善处理矛盾、化解纠纷。

二、加强经营监管,培育企业守法经营“营卫正气”。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监督检查时,要处理好执法和服务关系,进一步加大税务、环保、安全、市场等法规宣传、培训、指导和服务,让企业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做安全生产的践行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依法纳税的自觉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坚持严格监管、以查促改,落实好“双随机一公开”、“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要求,避免和减少重罚轻管、以罚代改的问题。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承诺、评价、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定期发布“红黑榜”,让守信企业受激励、失信企业得惩戒。

三、加强合规建设,帮助涉案企业“祛病强体”。对于涉案企业,积极抓好合规整改,帮助解决问题、恢复健康。建议公检法等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涉案企业经合规整改、符合标准的,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变更强制措施、不起诉等决定,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进一步健全我市涉案企业合规监督评估第三方工作机制,加强经费人员保障,强化功能作用发挥,让更多符合条件企业进入合规程序,享受政策红利。司法、执法、行业监管三方合力抓好企业平时合规建设,变案后合规为事前合规。对失信企业,积极组织培训服务、信用修复,帮助汲取教训,自觉遵商规、守契约、走正道。

 

由市政协常委周正青代表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高港区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二级调研员

 

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建设

应高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民进泰州市总支部委员会

7_看图王.jpg

全民心理健康问题,应当成为“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筛查和建档工作机制。采取每年定期普查、特殊时期重点排查相结合的形式,定期通过问卷、访谈、朋辈观察等多渠道、多途径,全面、准确掌握公众身心健康状况,科学分析筛查结果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

二、建立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和公众情绪评估预警机制。建立“吹哨报到”机制,提前进行危机干预。社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启动公众情绪评估预警机制,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一旦发生极端性事件,各相关部门应会同公安部门进行“复盘”,形成全面完整的调查分析报告,科学剖析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建设服务机制。建立一支“三专三全”(专业人员、专职队伍、专门管理、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高素质的心理专业队伍。教育部门应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课程培训,建议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编制。建议各级政府多渠道解决问题,可引入专业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或大力扶持社会公益组织,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进一步关注学校教育,多元主体联动,重点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持续加强家庭主体参与教育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类家长学校的首要学习内容,作为学校家长会的必要沟通环节,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巧。另一方面,健全社会各部门协同的主体参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数据优势,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学校、家庭、医院信息沟通,深化警情、社情、舆情综合研判预警,及时发现、有效预防青少年生命健康风险隐患,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

 

由市政协常委黄平代表民进泰州市总支部委员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民进泰州总支主委、泰州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集聚创新资源

助力泰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科学技术协会

 8_看图王.jpg

建议坚持“全域推进、全产业对接、全链条服务,全程跟进”工作理念,全力以赴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

一、坚持上下联动,全域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抢占智力“制高点”提供坚强后盾。立足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实行区域一体化联动,鼓励支持市(区)政府与国家级学会深度合作,每个市(区)选取2-3个产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定制化、组合式专业服务。力争“十四五”期间与50家国家级(省级)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全面覆盖、协同高效的科技经济融合组织体系。

二、搭建服务平台,全产业对接。坚持平台思维,以平台聚人才、以平台促创新。借助有关区域、企业、园区现有平台,导入学会科创资源,建成集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人才引育、项目路演、技术对接、成果落地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围绕区域发展规划、企业战略规划开展咨询活动,搭建科技智库服务平台,帮助解决区域发展的前沿问题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整合创新要素,全链条服务。打造政策洼地,设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整合各类社会投资资金为补助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全国学会在泰州设立多类型科技类创新载体,以政府引导的科技创新资金“活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育学术高地,借助全国学会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承办学术年会、研讨会,打造国际性、全国性常设学术交流品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形成“学术交流—科技孵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链条。

四、全程跟进服务,确保实绩实效。精深挖掘企业需求,建立起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库”;主动与全国学会对接最新科技创新资源、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资源库”。建立有效供需清单,打通供需两端,促进企业需求与科技供给的有效匹配,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及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强化责任导向,“一把手”靠前抓、全程推、定期督,形成统筹调度、责任明确、绩效为先的工作体系,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尽快固化形成制度和政策文件。积极架设面向中国科协及所属国家级学会的科创资源通道,为推动泰州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由市政协委员朱嘉浩代表市科学技术协会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

 

开辟科技招商新赛道

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科技界别

 9_看图王.jpg

科技招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人才集聚的加速器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此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科技招商高位推进机制既要从全市层面统筹考虑、“一盘棋”部署,又要发挥各地的主动性、创造性。各市(区)、园区应把科技招商作为“一把手工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明确招商规划布局、目标安排、政策制定,建立科技招商热力图、招商引智目录、绩效考核指标。

二是加快组建科技招商专门招引队伍。开展科技招商,需要一支具备专业评估能力和一定科技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创新干部培养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科技招商一线锻炼,定期组织科创项目招引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科技招商人员和团队的实战能力。

三是积极拓展科技招商招引渠道实施科技招商活动,关键在于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招商信息网络。要借力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以商引商”提高招引成功率。通过赛事引才、活动搭台,加速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聚焦先进地区、锚定高校院所等重点地区、重点目标,承接产业转移、嫁接创新资源、对接成果转化,持续加大科创资源储备力度。

四是优化完善科技招商服务环境。要完善构建涵盖科技研发、检验检测、创业辅导、企业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孵化服务体系,优化科创资源“招引—落地—培育—壮大”全方位、全链条服务机制,强化政策配套与衔接。优化金融、人才、要素保障,用好“创新积分贷”“天使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提供各类要素供给,切实打造“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创新生态环境。

 

由市政协常委戴金龙代表科技界别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兴化市政府副市长

 

关于乘势而上推进

原料药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住泰兴市委员活动小组

10_看图王.jpg

原料药处于医药产业链上游,是保障药品供应、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的基础。加快推动我市原料药产业集聚发展,建议:

一、借基地创建之势,大力夯实产业集聚基础。省委省政府文件明确指出,支持泰州创建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创建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市级工作专班,构建利益密切联结机制,统筹泰兴、“两高”抱团创建。注重引进头部企业,同时,坚持与苏南等地错位发展,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开展链式培育,重点发展医药研发外企和深度嵌入创新的专利原料药,大力发展国际专利断崖和产能转移加速的特色原料药。

二、抓全链审批之机,大力提升项目建设质效。提升自身站位,提高审批效能,部门之间强化沟通,无缝衔接。对于权限不明的事项,加大与上对接力度,取得明确答复。尤其是涉及化学工艺的原料药项目,摘下有色眼镜,主动担当作为。针对项目审批的业务盲区,建立入驻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按产业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建立企业入驻、退出机制。推荐高水平专家人选,形成原料药生产评审专家库,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监测、服务。

三、乘要素改革之风,大力强化集聚发展保障。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大力优存量、扩增量、提变量,合理规划布局,充分整合资源,科学调配资源,在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泰兴和“两高”同等支持,做到“两翼齐飞”。建议市有关部门加强联系指导,重点关注土地、能耗、污控等要素制约问题,在现有指标上给予泰兴一定量级提升,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四、鼓创新发展之劲,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加快发展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等小分子化学原料药,积极布点生物大分子原料药”的产业方向,以“特色+创新”为突破,大力培育招引一批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团队,走好“研发-孵化-规模化生产”“化学品-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新路。主动对接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建立以政府间战略性合作协议为基础、企业间多层次合作为支撑的合作平台,加强与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高端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形成“高端技术-离岸孵化-泰州制造”合作链条。培养行业紧缺的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生物药制造等方面专业人才,引进医药专利保护方面的特殊人才,满足产业集聚发展需求。

 

由市政协委员秦娟代表住泰兴市委员活动小组发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泰兴市政府副市长

 

打造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链”

为支持我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杨芙蓉

11_看图王.jpg

当前,泰州大健康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与之相应的营商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议:

一、打造服务综合体,加快同类项整合和服务集成。打造大健康产业集成服务综合体,各部门内部开展同类服务项并联行动,为联系密切的不同部门增设并联窗口,归并简化不同环节中的同质性审查、申报事项。如生物医药企业入园时环评安评等“三同时”要求,可以行业为单位,对后续补充申报和监管工作重合部分,设计简练的补充性表格供企业自行填报。部门根据入园前和后续补充填报情况上门验收,减少企业对第三方公司的依赖。加强审管联动,有效解决医药企业审评核查“两地跑”、周期长等难题,更加“精准、集群、贴近”支撑服务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全周期指导,确保服务链上下游衔接通畅。梳理涉及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部门职能,将不同部门所处的“服务链”位置、所承担和涉及的服务环节与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关键节点相结合,形成跨部门跨系统“服务链”办事指南,优化服务导引。打通部门服务的“传送带”。推动服务链上下游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信息“透明化”,发送“预通知函”,上游部门评估企业发展情况后,对下游部门可跟进的服务项目进行预告知,实现部门主动联系,主动对接,让企业办事只需照单抓药,一通到底。网格化开展医药企业“亲清直通车”等现场服务,“一对一”“面对面”为企业提供办事辅导。

三、探索“非接触式”服务,构建数智业态服务体系。迭代升级涉大健康产业服务“智办、智管、智治”综合应用,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场景建设,建立大厅数据仓和可视化系统,强化办件数据采集分析和综合研判功能,构建一网通办、多端易办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大健康产业“企业诉求一键通达、政企协商一线互动、诉求办理一网统管、质效监督一屏掌控”的数字闭环服务管理。整合压减涉企服务事项,探索跨部门线上线下“一件事”联办。推行“码上办”,统一设计“企业社会信用代码”,设置“一企一码”,整合企业申报所需各种资料,避免重复提交。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泰州市委主委、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关于推广使用绿色建材等再生产品

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建议 

孙桂银

 12_看图王.jpg

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是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全国3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试点城市已形成一些经验做法,有的已复制推广,有的已上升为法规、规章。如我省常州市通过打造“一链、一线、一端、一网、一平台”闭环模式构建全产业链,资源化利用率达90%;山东省建成运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所71座。

二、加快项目建设,提升能力。充分汲取先行城市项目设计运行的经验教训,按照国家《碳达峰十大行动方案》、无废城市创建等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发改、自规、住建等部门在项目供地、施工许可等环节给予支持,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运。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对作坊式的粗放生产予以逐步淘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保障机制,综合施策。提请政府出台政策规章健全建筑垃圾治理资源化利用的监管指标体系等如工程项目在办理施工许可时须按规定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从源头控制乱堆乱倒等现象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等项目中须优先应用绿色再生产品在工程项目招投标时特别是政府采购工程应严格落实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通知精神将再生产品列入供材范围给予适当加分等通过骨干企业培植示范项目引领产业政策扶持等举措促进绿色建材推广使用和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的集聚发展释放“城市矿产”蕴含的巨大价值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政协委员,市城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城管执法局局长

 

用夜间经济点亮泰州城市发展 

李新美

13_看图王.jpg

为更好地发展我市夜间经济,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商气“火”起来、财气“旺”起来,建议:

一、坚持高点定位,完善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文件,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体制机制,鼓励相关行业协会推进区域夜间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商场、超市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在合适区域布局改建一批发展夜间经济的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实现夜间经济的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

二、加强策划营销,提升创新能力。西安主推“夜游西安”,将“大唐文化”打造成古都旅游名片;武汉“长江灯光秀”、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成为各自夜色经济的“金字招牌”。归纳总结这些成功案例,就会发现城市文化品牌的加持、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才是让城市夜经济“夜不眠”的动力引擎。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梅兰芳、海军诞生地、水浒等核心文化品牌,因势利导推动“夜文化”的构建、拓展和深化,进一步培育具有泰州特色的市场主体,从原先的夜市经济发展为饮食、文化、服务等多方面的夜间经济,让更多市民和外来游客感受到泰州夜间经济的创新韵味,满足各类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并利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夜间网红经济。

三、抓好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夜间旅游、夜间消费的兴起,必然会带来电力、公交、公共卫生、市政管理、安全保卫、应急救援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相关部门要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做好特色地标、生活圈周边区域管理,改善夜间停车环境;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监管,制定保障夜间经济安全社会面等级防控方案,营造平安、有序、和谐环境。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政协常委,市民政局局长

 

打造韧性城市  提升我市应对灾害能力

侯先栋

14_看图王.jpg

为积极打造韧性城市,提升我市应对灾害能力,建议:

一、着力做实城市风险账本。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别建立城市风险信息更新、精准评估、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应急决策、灾后恢复与重建等长效机制,做实城市动态安全风险账本。

二、着力做强韧性城市规划。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韧性为目标,以节约共享空间为导向,融入“平灾结合”“平战转换”等理念,做强韧性城市规划。特别是在消防设施、防洪堤坝、抗震建筑、水电燃气、通讯联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和学校、医院、各类场馆等重要设施的设计与建造中,探索和强化各模块之间的联动协调,实现日常使用和应急使用的自由切换。

三、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为依托,组建泰州韧性城市研究中心,培养高效科研人才(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实现科研人才高效培育)。加强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在韧性城市中的深度应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打造城市大脑,以科技手段赋能韧性城市建设。

四、着力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扶持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补贴、特许经营、购买服务、产权激励等多种融资模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韧性城市建设。制定适合于泰州的总体实施方案和投资、建设、经营、转让多种模式操作指南,为泰州韧性城市建设提供要素保障。

五、着力健全多主体联动管理机制。树立“发展-安全”同构的治理理念,主动接纳风险和不确定性,构建城市韧性教育体系,推动韧性理念文化向基层延展,逐步形成人人主动提升个体韧性、自觉践行韧性城市理念、积极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资源储备,明确政府在预防和日常监管中,以及政府、企业、社区、公众等多元主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任务分工和参与途径,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政协常委,泰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江苏诚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融通创新  人水和谐

打造高颜值长江文化融合区 

喻丽君

15_看图王.jpg

泰州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少对长江文化精神的持续塑造和弘扬。为此建议:

一、开展系统研究和挖掘,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一是深挖掘。建议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集中开展长江文化的调查研究和系统梳理。二是重整合。以“海军诞生地 水兵母亲城”为主线,将散布全市各处的长江港口文化、水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长江文化遗产整合起来,综合运用前沿科技和艺术手段,塑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传承交融互补的文化符号和地标载体。三是建平台。联合驻泰高校、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设立长江文化研究中心,开展长江文化课题研究,并与文化旅游、长江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做好衔接。四是塑品牌。利用好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等平台,围绕地方特色、文化标识、人文内涵,开展精品剧目打造和推广工作,塑造好泰州长江文化品牌形象。

二、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让“诗和远方更加美好”。一方面,抓项目建设。围绕我市慢节奏、休闲型、体验型的旅游特点,以水文化为魂,进一步理清历史文脉,依托泰兴长江生态文化街区及沿江生态廊道、靖江滨江公园带、“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等,开发滨江休闲、军事体验、水上游乐等项目。另一方面,抓资源融合。抓牢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契机,将泰州的医药产业、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长江文化资源相结合,丰富拓展“健康文化”内涵,不断擦亮“国家康养旅游融合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合区”等国字号金字品牌,推动我市文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三、促进文化与产业协同,开启近悦远来新画卷。一是和创意产业协同。大力培育具有泰州地域特色的书画产业、家装品产业、工艺品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发具有泰州特色的长江文化创意产品、旅游衍生品。二是和生态农业协同。推进祁巷小南湖、生态河横村、碧水东罗等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一批集生产、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景观农业,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三是和休闲健身协同。利用好省运会场馆,加快发展水上、户外、骑行等健身产业。推进体育竞技、健康健身、旅游休闲融合发展,依托凤城河、溱湖、李中水上森林等成熟景区,融入徒步、骑行等健康旅游体验,着力凸显泰州“康养休闲胜地”功能定位。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社会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