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民主评议市行政审批环境优化工作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15 10:15 来源:泰州政协

市政协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民主评议市行政审批环境优化工作方案要求,市政协自7月以来,组织部分委员和市政协机关部分同志通过座谈调研、征求社情民意、与相关部门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进行个别访谈、开展“委员陪您跑审批”等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了2份专题调研报告以及亮点、问题和措施“三张清单”,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评议报告。9月29日,市政协五届十八次常委会听取了民主评议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市行政审批环境优化工作进行了民主测评,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评议领导小组认为,近年来,市行政审批局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推动行政审批环境持续改善,为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刀刃向内”,“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是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作为江苏省第二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及时出台《泰州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于2017年5月18日挂牌成立市行政审批局,并在2019年初实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市域全覆盖。各市(区)紧抓改革契机,突出工作重点,形成了一批特色工作品牌。二是简政放权有序开展。按照“成熟一批、赋予一批”的原则,先后下放369项县级权限,并做好权力清单动态调整督促、指导工作,确保权力清单调整同步高效。如取消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情况备案等8个事项,下放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建筑安全监管等多个事项至区级;率先在全省取消市域内输变电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等等。三是“证照分离”改革不断深化。制定落实资质许可减免材料“十不要”,十类资质许可38个业务项实行当场办结。在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开展试点工作,对35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4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助力开发区企业“轻装上阵”。

(二)推进融合发展,企业群众办事更为便利。一是做优线上泰州“旗舰店”。集中发布46家部门6990项行政权力事项、1721项政务服务业务事项、5万余条办事指南,让人一目了然。依托泰州大数据平台,加大电子数据的提取和应用,首批对身份证、营业执照等6类证照完成电子证照归集和共享互认,实现线下“一证通办”和线上“全程网办”。二是建好线下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布局,改造设立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公安等功能性专区和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不断提升审批服务便民化水平。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务热线全面整合,实现政务类非紧急热线整合“全覆盖”,“12345”平台数据分析能力和督查督办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同步实施线上线下“一件事”改革。梳理审批服务事项和各层级高频事项,形成83个“一件事”事项进行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在泰州政务服务网上设立“一件事”改革专栏,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一件事”办理窗口,并实行预约办、延时办、上门办、帮代办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等。另外,强化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相继建成政府采购执行系统、建设工程“不见面开标”系统、保证金管理及电子保函系统、交易违规行为大数据分析平台,并在全省率先构建起行政监督、纪检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协同监督体系。

(三)突出市场主体,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增效。一是简化企业开办流程。率先在全省设立“一站式”企业开办专区,创新打造企业开办“泰融易”服务模式,在全市各商业银行网点统一设置专窗,企业登记由“全链通”拓展为“同城通办”、政银合作“多点办、就近办、免费办”,目前我市企业开办所需材料仅为4件,办理时间0.5天。二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围绕破除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大力推进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多测合一、多规合一、联合踏勘、区域评估等改革措施,以航拍视频代替现场踏勘、以远程视频会议模式先行开展线上技术审查,持续优化审批管理系统,提高项目审批时效。三是强化企业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建成市、市(区)、园区(镇街、乡)三级联动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全市共有专兼职帮办代办员300多名,实行投资建设项目“全程代办”,为项目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帮办代办服务区,统筹企业服务资源,将涉及企业的服务事项归类扎口管理,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打造“泰满意”帮办代办品牌。

(四)履行部门职责,特色创新工作受到好评。赋予行政审批权力的市相关部门,立足职能,利企便民,减事项、缩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泰州市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实施细则》,其中工业项目超常规压缩至2个工作日,力求让企业“少跑路”,让审批“大提速”,让项目“快落地”。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技术单位支撑作用,就排污许可(证)事项开展超前审核指导,提高了审批效率。截止到目前,共计发证3997张,提前完成生态环境部部定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任务,全省考核名列前茅。市住建局牵头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构建起“一个系统”开展统一审批、“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精简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的工作体系。市应急管理局重新梳理相关职能回归后的审批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发证,大幅压缩审批时间,比原有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开展企业登记“全链通”工作,推行从准入到退出的“全程网上办、全链条通办”。

二、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评议领导小组认为,对照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照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定位,我市行政审批环境优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共识尚未一致。评议调研中发现,有关部门(单位)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审管分离”的理念接受度不高,仍旧习惯于“以审代管”的思维模式。全市面上的改革推进工作,整体谋划、统一推进不够,对市(区)的行政审批事权交限不一,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划转事项标准不一、划入事项数量不一,上下未能完全对应,贯通不够顺畅。

(二)“一网通办”效能偏弱。受客观因素制约,部门间“数据烟囱”林立,部分国家级、省级专网与江苏政务服务网互不连通,各平台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导致相关事项和数据需要人工二次录入。一些单位和部门未在江苏政务服务网上开展审批服务操作,仍旧习惯于各自条线的审批专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网通办”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三)政务服务质效不高。“综合受理、网上运转、全城通办”的高效审批模式尚未形成,距离“一门、一窗、一次”的要求差距较大。现有市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大厅面积不大、功能不全,一批审批项目和政务服务项目无法入驻,另有10个分中心分散各处,无法实现只进“一门”、只到“一窗”、只跑“一次”;“并联审批”衔接不畅,“审批与监管”时有脱节,仍然存在“放得开、管不住”现象。部分办事人员担当意识不足,能力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审批服务环境。

(四)中介机构有待规范。目前,我市中介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少数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因门槛较高,往往由一家或几家垄断;而门槛较低的行业,中介机构鱼龙混杂,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低价恶性竞争的现象。中介机构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之监管缺失,导致服务时效难以保障,给行政审批环境优化带来负面影响。

三、相关建议

优化行政审批环境是持续改善我市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一高两强三突出”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的必然要求。市行政审批局和相关部门要坚持高点站位,立足精准便民,紧紧围绕“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持续优化工作职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行政审批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力度。要在“集中”上花气力。按照“只进一门”的改革要求,本着“应进尽进、能进则进”的原则,推进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继续深化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试点改革,实行标准化审批,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组织,保证授权到位、办理到位,真正做到“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只跑一次”,确保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要在“融合”上下真功。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加快推动审批工作全过程、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行“综合受理、分流审批、一窗出件”的审批模式,通过联席会议、联合发文、明晰权责、联审共管、信息沟通等制度化、技术性手段,实现审审协同、审管协同,持续优化区域审批“小环境”。要在“规范”上做文章。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法制规范、流程规范、窗口工作规范等环节,全面清理各类前置条件和必要条件,全面规范审批项目实施要素,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实现审批供给“无差别化”,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便利化水平。并联审批要再完善。坚持“用户思维”,科学统筹审批资源,打破部门界限,通过内部资料信息互认共享,部门协作联动,将多个事项整合办理,减少过程文件,避免重复收件和互设前置条件,敢于为基层和企业担当,切实精简审批流程。特别是工程建设许可领域,要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综合窗口改革要再推进。根据企业和群众办件频率、办事需求,调整优化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将审批方式由“碎片化“向“集约化”转变,通过全链条、闭合式、集约化审批,提高政务服务审批服务效率。加强中心各窗口部门的业务交流和全科培训,推动“单一窗口”向“全科窗口”转变,实现“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服务触角要再延伸。加强市、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上下层级之间、线上线下之间工作协同,合理授权综合窗口。市级层面要选派工作人员下沉一线,靠前服务,持续推动政务服务重心下移,为基层更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投资者提供及时、高效和专业服务。

(三)进一步放大重大项目集成审批效应。在健全完善服务机制上,及时总结“长城汽车”项目审批经验,不断完善集中会办、绿色通道、量身定制、容缺预审等机制,把行政推动固化为长效机制,将“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法治化”,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早立项、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营造适宜重大项目落户泰州的“雨林气候”。在促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上,坚持以“一张蓝图”统筹项目的规划与建设,积极推行产业类项目“拿地即开工”,精心设计审批环节、精准把控时间节点,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帮办代办,进一步提效率、省费用、压时限,让项目快速落地。在持续打造“泰满意”服务品牌上,建立“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跟到底”服务模式,对市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选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编制高频帮办代办事项操作细则,实现代办帮办工作流程标准化,做到“墙外之事包办到底、墙内之事帮办到位”。

(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的管理。对已经公开的中介服务事项目录和收费清单进行动态调整,按照“法治、共享、高效、渐进”原则推进“标准化”建设,编制“办事指南”,并实行流程管控,力促项目减少、材料减缩、时限减省、收费减免。加强对“红顶中介”的清理规范,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由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政务服务中心、社会公众形成“四方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季度评价、年度总评、星级评定,建立清退淘汰机制。对中介机构存在年度评价不合格、未按合同约定完成服务、搞价格同盟、恶性竞争等情形的,进行“拉黑”处理。推进“中介超市”建设,健全全市统一的网上中介交易平台,推动实现“进驻零门槛、办事零等待、群众零跑动”,公开发布服务流程、服务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评价、网上申请、网上竞价功能,确保每项中介服务原则上可选择机构不少于3家,并大力推广定价摇号、最低价中选、均价比选等。

(五)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工作效能。加强政务服务大厅统一管理,提升改造市、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强化各级大厅窗口管理考核,推行“厅长制+班前会”管理模式,做到“微笑服务、高效办事、不说不行、只跑一次”。健全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完善全市政务服务办件满意度回访和“差评”监督机制,做好“差评”回访、转派及督办工作。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支持第三方独立、客观、科学开展对窗口和工作人员的评价,为持续优化我市行政审批环境提供科学参考。扎实开展作风效能建设,对审批慢、环节多、服务差等问题和“庸懒散”“推诿扯皮”等不正之风实施问责,及时惩戒工作懈怠、不敢担当、效率低下的“蜗牛”,大力培植“敢担当”“善作为”的“快牛”,引导工作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