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发布时间:2025-01-02 17:01 来源:政协办

提案人:杨芙蓉

提案号:2024年第1009号

2022年9月,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江苏、浙江省市政府联合编印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今年9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一行来泰共商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标志着我市迈出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关键一步。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有利于泰州从更高层次、更强能级、更宽领域、更广空间等维度打破行政边界束缚,进一步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有利于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为“1+8”阵容,即上海、无锡、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和常州,泰州、绍兴为准成员。11个城市中,我市GDP总量、人均GDP、人才集聚度等反映城市经济水平、基础及活力指标都在都市圈处于中下水平,交通产业等方面存在劣势,需积极破解,以便更好融入。

一是协同缓慢,制度供给缺乏。跨行政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缺乏制度供给,产业合作指引还不够清晰,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方面进程缓慢。目前我市对接上海接轨工作还显得概念化、粗线条,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加强,从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归口执行、事后评估等相关的运作机制有待建立。据悉,当前产业空间的限制已经成为上海等地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转移的主要原因,(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张江产业空间接近饱和,闵行、金山、奉贤、临港等与张江错位互补联动发展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完成。)张江多个1.1类新药选择在江苏进行产业化。将核心城市政策调整的过渡期作为我市产业化发展机遇期,在承接圈内产业转移和配套服务形成互补式共建方面,具有较大空间。

二是产业传统,链布局优势不显。我市工业经济中传统产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加工代工企业多,产品附加值不高。“国字号”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短缺,特色战略产业创新能级还不高,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力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与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差距较大,人才吸引力不足。种种因素均影响泰州在大都市圈产业协作中的定位和地位。

三是区位边缘,互联互通受限。泰州地处上海都市圈区域的边缘,高铁、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市间快速路网未成环,城市轨道交通仍是空白,交通骨架有待优化,与上海、苏州、无锡等都市圈核心城市衔接的便捷性有待提升。

建议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等方面全面对接上海,积极引入科创、医疗、金融等资源要素。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主动服务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走差异化服务上海之路。

一是抓好规划衔接,注重产业协作融入。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未来政策同步规划和优化。加强泰州与核心城市产业深度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和配套体系。加强产业政策导向,联手编制产业共建指导目录,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共建的重点领域。健全产业共建机制,完善“江阴-靖江”合作模式,推进与“1+8”城市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并推动共建园区产业重点项目列入省重大专项规划,获得上层支持。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注重资源共享融入。积极探索与推动上海都市圈成本共担机制的建立健全。加快落实与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以及优质公共服务共享,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让群众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以促进泰州与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市场合作交流为目的,征集“要素合理流动阻碍清单”,开展相关规定整合清理工作。健全优质创新资源对接机制,促进泰州市本地创新平台与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创新平台、创新资源衔接成网,共享上海都市圈内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与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力资源合作长效机制。

三是促进互联互通,注重区域空间融入。加快完善我市铁路网络、公路网络建设,复兴内河航运、深化江海联运。积极申请主办上海都市圈协同发展联盟项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活动,搭建与上海都市圈城市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推进大通关,依托泰州综合保税区、靖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提升口岸功能。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建设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

四是延展合作深度,注重结对联动融入。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引进上海研发设计、金融商务、旅游文创等现代服务项目。每年组织在沪跨国企业和上海重点园区代表“泰州行”,推进泰州医药高新区与上海张江、金桥等重点产业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继续深化与上海静安区的交流合作,建立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挂职制度,加强企业界沟通交流。借鉴上海自贸区改革成效,积极申报医药健康产业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配套协作,建设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在营商环境、发展理念和治理规则等方面全面接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