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发布时间:2022-03-15 15:28 来源:泰州政协

2019年5月13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泰州如何把握机遇, 推动农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加快建设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贡献农业力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基础条件

(一)泰州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

泰州地处闻名遐迩的里下河腹部,境内河湖星罗棋布,水域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态先天条件。近年来,泰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生态特色,全力打造和谐共生的生态名城,泰州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境内姜堰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陵、高港、兴化已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生态环境良好。

(二)长三角地区有十分巨大的优质农产品需求市场

据有关分析预测,到 2030 年,将新增 1亿多人口迁移到城市,农产品消费将刚性增长,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进口农产品等受到广大消费者尤其是近 3 亿中产阶级的青睐。长三角拥有中国三个城市群最大人口规模,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三)泰州农产品具备初步的竞争力

泰州已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2 个(83.5万亩)、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15 个(33.16 万亩),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87 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5 个,省级及以上各类标准场、示范场 221 个,初步形成了优质稻麦、畜禽、水产、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80%的大米、30%河蟹的外销地集中地上 海、苏南等地,畜禽地长三角城市销售比例更大。

二、泰州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面临的不足

(一)农产品供给与消费者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不到 15%,“大路货”农产品占比较高,农产品加工企业80%处于产业链低端。

(二)农业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全市加工企业中90%为中小型企业,年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占比仅为 2.2%。中小企业利润率一般低于 15%,产业链短而不全。

(三)农产品品牌化水平较低,品牌运作管理机制不够成熟

存在区域品牌“创牌不用牌、有牌难用牌”、企业品牌“创牌有热情、罗列无明星”现象,品牌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如泰兴荞麦、泰兴元麦处于资源闲置状态;“河横大米”“靖江肉铺”等受到假冒产品或伪劣产品冲击。

(四)农业基础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不充分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不到 50%。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仅为 26%,且无蔬菜瓜果类农产品。农业标准化覆盖面较小,全市仍有近 30%的耕地尚未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

三、对策建议

(一)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一是做强优质粮油产业。继续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做强有机果蔬产业。借鉴上膳源有机农场发展模式,加快设施果蔬园艺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做强绿色水产养殖。进一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河蟹、青虾、小龙虾、罗氏沼虾等优质高效水产品。四是做强生态畜禽产业。积极开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提升苏姜猪、优质肉羊和家禽规模化生产水平。

(二)以标准化为引领,促进农产品向品质化高端化发展

一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制(修)定市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积极推进标准转化应用,引导并督促“二品一标”企业按标生产。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市(区)农产品检测站——乡镇(基地)、园区、批发市场、企业农产品速测室——农产品流动检测车为基础的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实现全程质量检测。引导生产经营主体采用“一证一码”追溯模式。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信用等级评价,实行分类监管;定期公布黑红名单,完善诚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三)以品牌为抓手,深化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

一是加强品牌管理。制定出台《泰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规范使用。常态化开展“打击侵犯商标权违法行为”,营造品牌保护良好环境。二是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策划,加强与国内乃至国际顶尖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做响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靖江猪肉脯等区域公用品牌。三是创新品牌推介。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行业评比活动,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品牌行业地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 发布品牌动态; 借助农民丰收节、水乡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举办品牌评选。

(三)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展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多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地创建和园区升级,持续开展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认证及各类示范基地创建。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智能设备+农业”、“互联网+农业”,拓宽服务范围,畅通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新品种引进和培育,依托红旗种业、鼎和科技、畜牧科技园等,加大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应用。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联合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打造农业科技高地。